3月30日,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前人头攒动。上万名身着“蓝色战衣”的2025杭州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以下简称“梦马”)跑者蓄势待发,与晨光一同成为街头鲜亮的风景。
随着一声发令枪响,一道道“蓝色闪电”勇往直前。他们跑过梦创街、良睦路、余杭塘路、文一西路等,征服了21.0975公里的“梦想”土地。
2025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现场
这场赛事不仅是跑者的狂欢,更是一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盛宴——AI系统为安全保驾护航、无人机在空中织就物流网络、“无障碍,无国界”的跑者、领跑创新的“人才跑团”以及志愿者等用贴心与关怀串联起赛道的每一公里。
在这里飞科技的监控中心,运营总监蒋涛正紧盯大屏幕。该团队搭建起的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赛事保障平台,利用无人机和三维建模技术对赛道进行了精准还原,能够提供覆盖马拉松全程的多路直播。除了对车流、人流进行实时研判与预警提示,平台还能实现了AI救援研判,做到突发事件位置迅速精准的锁定。
“我们的飞行器全程跟随所有跑者,通过对跑者运动形态的实时监测来判断跑者是否需要救援。当接收到AI的救援提示,后台工作人员会马上介入二次审核,然后第一时间将救援需求发送给指挥部以调度救援人员。”据蒋涛介绍,该三维地图的精度为5厘米,通过3台机库的12架无人机交替式飞行,能够实现对活动的全流程全要素监控。
2025杭州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现场
除了这里飞科技的智能保障平台,本次“梦马”还在应急医疗配送等场景下,探索低空经济应用。在梦想小镇公共起降场,多架来自韵达韵鸳的无人机整齐排列。这些载重7千克、飞行速度每秒12米的无人机,将负责紧急状态下的保温毯、饮用水、能量胶等物资的精准投送。
“相较于传统的地面运输,无人机可直线飞行,将速度提升50%以上。在马拉松赛事中,道路阻截是必然。用无人机来运输物资就规避了地面场景的路线拦截,而且配送更加精准和便捷。”韵达韵鸳无人机项目负责人王汉斌介绍,今年新增的“急救专线”可在3分钟内将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救援物资迅速送达任意点位。这是低空经济与公共安全的一次深度结合。
去年,余杭“重仓”布局低空经济,打造“中国飞谷”产业品牌。作为“中国飞谷”的核心区,未来科技城加快抢占这一未来产业的制高点。从梦想小镇公共起降场作为全市首批枢纽型无人机公共垂直起降场的建设启用,到开通2条物流航线、5条外卖航线,未来科技城不断解锁更多的低空应用场景。
目前,未来科技城已汇聚了迅蚁网络、零零科技等优质低空经济企业百余家,覆盖低空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商业应用、运行服务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硬核科技对“梦马”的助力不仅体现在天上,也落到了地面。
女子巡逻队及申昊科技机器狗
在跑者的旁边,一支女子巡逻队已列队完毕。在她们身旁,还有一只白蓝色的机器狗头顶爆闪灯一本正经地迈步,配合执勤工作。这是未来科技城企业申昊科技为她们特别定制的机器狗。它身上带着的简易医疗箱、灭火器等工具,能助力女子巡逻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行动,以科技赋能筑牢赛事安全防线。
身着亮橙色运动服的C15833号运动员Daniele Chiappa,在起跑线前调试着智能运动手环,活动脚腕,环视四周,笑容满面。这位在未来科技城从事外贸工作的意大利人,已经来杭3年。从最初报名到中期训练再到现场准备,他被“梦马”的包容与专业深深震撼。
意大利参赛跑者Daniele Chiappa
“这里有非常棒的组织者和志愿者,让我的每一个疑惑都能及时得到准确解答。余杭真的是一座非常干净、友好,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除了友好的参赛氛围,Daniele还对赛场的无障碍设计印象深刻。
3米宽的缓坡通道、防滑橡胶地面、手语翻译、无障碍补给台、独立计时设备、定制化无障碍赛道等,诠释着2025“梦马”在“运动无障碍”上的深层内核。
在赛道起点处的轮椅专用起跑区,郭百岭的轮椅正划出流畅弧线。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梦马”,也是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为了顺利完赛,他从去年11月开始训练,练习长度从3公里增加到10公里。“过去我转动轮椅1小时,手掌就磨出水泡,后来慢慢探索配速,调整节奏,不断克服。”郭百岭手上佩戴的智能手表,在跑步过程中能够实时播报心率和配速。他还戴着黑色防滑手套,配合轮椅手推圈,实现对轮椅的稳定掌控。
郭百岭在比赛现场
在郭百岭身旁,听障跑者戴震雷一路伴随。在2025“梦马”开放报名时,他们就约好要一起完赛。
从2018年的石板路变成2025年的缓坡道,听障、视障等非健全跑者在赛道亮相,残疾选手完赛率不断提高……“梦马”6年,见证了一座城市从“物理无障碍”到“心理无障碍”的进化历程。这是未来科技城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生动例证。
这是一场万人的运动派对,也是一场活力四射的人才聚会。
从年龄结构看,跑友中的年轻人占比近80%。“未来科技城很年轻,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创业团体,主力军主要是‘80后’和‘90后’,现在还有很多‘00后’也来到了这里。这些充满能量的年轻人,将为‘梦马’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梦马”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众多跑者中,一支由90余名高层次人才组成的“海创未来”人才跑团十分亮眼。他们中有来自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教师,也有来自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四大省实验室的科研精英,还有来自未来科技城的海内外企业人才代表。他们合力跑出了创新“加速度”。
“海创未来”人才跑团的赛前合影
“虽然春寒料峭,但是大家的热情比往年更高!”来自漂诺净化科技的高大海,是未来科技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的跑团成员,也是“梦马”的“老朋友”。今年是他第6次参加“梦马”。备赛期间,他经常和跑友一起,沿着余杭塘河进行长跑练习,每个月坚持完成130公里的计划跑量。
在高大海看来,“梦马”不仅是比赛,更是以奔跑之名搭建的交流平台。“这类创客活动可以引导我们从分割隔离的办公楼走向极速分享的大社区,促进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扎根未来科技城10年,高大海不仅带领团队在净化工程赛道上奔跑,更在创业赛道中不断突破。
“3,2,1,出发!”随着发令枪响,湖畔实验室科研管理部部长、阿里巴巴达摩院总监张冰手持跑团旗帜,启程奔跑。从梦创街到良睦路,从余杭塘路到文一西路,他与队友们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创新热土。“我觉得‘梦马’的意义已超越比赛本身,它在于不断挑战自我。就如未来科技城的人才创新演进生态,不断迭代!”
如何迭代?据悉,未来科技城紧扣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赛道,加快集聚一批处于世界科技前沿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内外顶尖人才。此外,未来科技城还将与浙大等高校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并推动“海创未来”人才项目评审国际版落地,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平台。
在这场“智力浓度”颇高的马拉松中,人才与创新同频共振,奔跑与突破并肩而行。未来科技城正以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创业者在此竞逐梦想的赛道,将人才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赛场上除了身着队服的“蓝色闪电”,还有一群“气球人”。他们就是“科学配速员”。
来自金华的运动康复师张子乐头上飘着一个红色心形气球。气球上标注的“1:45”数字,代表着他的科学配速。他将在1小时45分钟左右的时长里完成本场马拉松。作为康复治疗医生,他除了以精准的配速带领跑者前进,还会在必要时候帮助引导新手跑者调整状态,避免受伤。
右一为科学配速员张子乐
随着跑者逐渐接近终点,身着红色马甲的医疗志愿者马强也更加集中注意力。今年28岁的马强是一名互联网工程师,同时也拥有红十字会培训讲师二级师资证。现场,他的腰部和背部都挂着急救包,里面装着冰袋、绷带、碘酒、便携式AED等救援物资,以便他在起终点处密切关注跑者身体状况,并迅速提供有效救援。
除了统一的急救物资,马强还自费准备了两瓶运动冰肌喷雾。“我之前做志愿者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会抽筋。除了协助拉伸,我还想给他们提供一些舒缓药物。”马强的冰肌喷雾上面,还写着“一个人在外,自己要好好照顾自己”的标签。
志愿者认真引导、摄影师记录精彩瞬间……每一位因热爱相聚于此的工作人员组成了长达21.0975公里的“守护者联盟”。
上午9点04分,2025“梦马”迎来了第一位冲线运动员。跑者陆续抵达终点,各点位工作人员有序提供服务。
这场赛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未来科技城的创新基因。当赛事最后一架无人机掠过小镇上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闪一闪的飞行轨迹,更是低空经济等更多未来场景;听到的不仅是旋翼的嗡鸣声,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这里,速度与温度从未背离,创新与人文始终同行。